教工门户学生门户书记校长信箱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云中聚焦
“1+N”来看我校特色劳动实践课
发布日期:2023-05-24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编者按:近日,省委教育工委组织开展云南省大学生劳动教育典型案例评选,并于日前公开发布10个典型案例,我校案例“创新'1+N' 打造有中医药味的劳动育人课”入选。云南日报专题文章“劳动教育滋养云岭‘花朵’”提到了我校自带药香的劳动教育课,请大家关注。

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大学生劳动教育典型案例

 

  创新“1+N” 打造有中医药味的劳动育人课

  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聚焦上好“1门”劳动教育理论课,开设“N+”中医药特色劳育实践课程。依托学校中医药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将生产劳动与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中医药文化传承有机融合,从“专业化”“畅享式”“兴趣型”“服务性”劳动等多维度、多视角提升劳动实践教育实效,大力弘扬和践行以“大医精诚”为核心的职业精神,让热爱劳动、“自找苦吃”、奋斗奉献的观念扎根学生心中,打造有中医药味的劳动育人模式。自带“药香”的劳动教育课受到学生欢迎,除草、整地、浇水、施肥,把药食同源的忍冬、黄精端上餐桌、揉成月饼、制进香囊。在南药园播撒汗水,在野外“学研辨践”中药材,在养生食疗课上制作“云中味道”,在社区为患者针灸熏艾,在校内外多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里体会劳动的快乐和意义。

培育采摘中草药

  

云南日报:劳动教育滋养云岭“花朵”

  近年来,我省以顶层设计先手棋为引领,以全学段课程改革为支撑,以家校社协同育人为抓手,不断完善和强化劳动教育体系,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形成区域特色,取得实效。

  科学规划 强化劳动教育组织实施

  2019年8月,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加快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中制定了《云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重点工作》,把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方案,每周不少于1课时,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劳动、家务劳动、校外劳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健全评价机制。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我省结合实际,以学校为主阵地,统筹协调家庭和社会各方的资源,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劳动教育体系建设,把劳动教育摆到“五育并举”的新高度。

  2022年4月,印发《云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通知》,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对全省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内容安排、评价制度等作出具体要求。制定《云南省初中学生劳动教育综合评价方案(试行)》,在全国率先探索创新劳动教育中考赋分机制。

  “劳动是新时代学生成长的必修课,开展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省教育厅厅长王云霏在近日举行的云南省劳动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介绍,我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加强顶层设计,为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搭建了“四梁八柱”。

  因地制宜 挖掘劳动教育特色资源

  撒豆、加水、推磨,不一会儿,豆浆就从磨盘中间流出来。近日,在玉溪市江川二中劳动实践活动课上,同学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豆腐。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学生们既学会了新技能,又体会到了劳动的喜悦。

  近年来,全省各学校依据学段特点、办学特色、专业要求等,如江川二中一样,探索了一系列接地气的劳动教育课程,新时代劳动教育春风正吹进全省大中小学的课堂。

  全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齐抓共管,充分挖掘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开展特色劳动教育,丰富和拓展劳动教育课程及实践场所,推动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创建品牌,以系列内容促发展的校内外联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模式,突出云南资源优势、文化优势、民族优势、区位优势,打造“红色+文化+生态+劳动”为一体的示范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品牌。

  语文课将学生带到基地观赏油菜花、黄菊、向日葵等,指导习作;数学课到田间进行土地测量和面积计算;科学课让学生观察种子是怎样发芽抽枝长叶的;音乐课在基地里教孩子们唱《希望的田野》……昭通市红路馨居小学把劳动教育融入各门学科,使劳动教育的观念、知识、技能与学科知识相互融合、相互补充,通过学科融合,学生在“耕”中经历、体悟,在“读”中思辨、表达,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情趣。

  宣威市靖外明德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学校的净化、绿化、美化管理全部由师生自己动手完成。学校的每一棵大树、小树,每一盆花草,全部由师生动手栽种、培育,并把日常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班。3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共占地150亩,涵盖农耕文化长廊、班级责任区、动物养殖区、热带植物园、无土栽培、中草药种植、山林养鸡、水库养鱼等。劳动课学生参与基地种植、养殖等,每年开展收玉米、收土豆、收辣椒、野炊等大型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一日三餐全部在基地实现了自给自足。

  除草、浇水、施肥,把药食同源的忍冬、黄精端上餐桌、揉成月饼、制进香囊……开云·买球(中国)官方网站自带药香的劳动教育课受到学生欢迎。他们在南药园播洒汗水,在野外学研辨践中药材,在养生食疗课上制作“云中味道”,在社区为患者针灸熏艾,在校内外多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里体会劳动的快乐。

  我省大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以自然为教材、以天地为教室,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课,引导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田野。在实践中,增强了体魄、掌握了劳动技能,更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种在心底。

  协同联动 创新劳动教育模式

  2021年,我省印发《关于用好勤工俭学基地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通知》,坚持规模适宜、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在城市学校建设精致型迷你基地,在农村学校建设规模型综合基地,充分利用已建成的4900多个勤工俭学基地基础,助力云南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

  移栽、质保、净菜包装、潮汐灌溉、鲜花直播、种子奥秘……在云天化现代农业研学基地,趣味劳动课程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们在这里聆听宣讲,体验劳作,通过劳动实践,培植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家乡的热爱,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理解创造性劳动的意义和劳动中蕴含的创新精神。

  曲靖市沾益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托当地经济产业发展优势,组织中小学生到产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企业生产车间等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构建“学校+企业+基地+社区”模式,把团队活动、劳动实践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让学生面对真实的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环境,亲历劳动过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引导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截至目前,省级中小学探索创建示范学校609所、评选大学生劳动教育示范学校10所,评选出132个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全省中小学校共建有校内校外劳动实践基地6200多个,遴选出48个省级研学劳动基地,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基地)14个,楚雄彝族自治州、曲靖市沾益区、玉溪市江川区被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发挥了劳动教育示范带动作用。

【打印】